宁夏特产 白宝——二毛皮
二毛皮的由来
二毛皮取之于宁夏滩羊。滩羊羔羊出生三十天左右,宰杀后获取的皮子,经过精细加工即称为“二毛皮”;羊羔出生七天内宰杀的皮子称为“胎皮”,其毛短、皮厚,不掉浮毛。
滩羊,有着久远的历史。椐史记载,在秦始皇三十二年,宁夏黄河两岸即被屯垦。随着秦渠、汉延渠的兴修,“地近荒漠”的宁夏,竟变的“谷稼殷实 ,盐产富饶,牛马衔尾,牛羊塞道。”(《宁夏农业地理》)在唐朝,宁夏即被称为“塞上江南”,唐人韦蟾的“贺兰山下果园成,塞北江南旧有名”的诗句,既是例证。《西夏书事》叙:“夏国所产......毡、毯,用之不尽,必以其余与其他国交易。”上述史料表明,在千年前,宁夏地区的养羊业已相当发达。到了清乾隆年间,滩羊二毛裘皮就已闻名。《宁夏府志》中既有“衣布褐,冬羊裘”的记载,稍后编修的《甘肃新通志》中更赞称:“裘,宁夏特佳。”据此推论,滩羊出现在宁夏大地上已逾数百年历史。但是,“滩羊”这个名称却得之较晚。清末以前叫“白羊”,称其毛为“西口毛”,称其羔皮为“西路皮统”或“西路轻裘”。到了清末或民国初年,民间贸易往来频繁,外地商人、特别是来自山西省的皮货商人,争先恐后的在银川市和贺兰县的洪广营等地,开设作坊和店铺,专营皮、毛生意。由于当时“白羊”多在贺兰山东麓平坦的草滩上放牧,这些皮货商人便在皮板上加盖“滩羊”货章,以姿区别,向全国推销。久而久之,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,“滩羊”之名就逐步取代了“白羊”名称。解放后,我国畜牧科技工作者才正式定其学名为“宁夏滩羊种”。
宁夏滩羊属长尾脂、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。在世界养羊业中至今还没有发现类似滩羊的裘皮羊,可以当之无愧的说,宁夏滩羊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。滩羊绝大多数呈白色,但是在头部、眼周围和两颊多具有褐色、黑色、黄色斑块,纯黑纯白者极少。公羊一般体重四十至五十公斤,母羊约为三十至四十公斤。公羊有大而弯曲的螺旋形角,向外伸展,十分强壮雄悍,母羊一般无角。被毛为异质毛,由有髓毛和无髓毛组成,毛长在十厘米以上,细而柔软,毛质优良。
早年被称为“西口毛”的滩羊毛,纤维细长均匀,绒毛轻柔蓬松,毛穗自然弯曲,光泽清辉,弹性丰满,是制作提花毛毯的上乘原料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