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难熬而幸福的初夏
——访贺兰石雕《牧归》缔造者施克俭
宁夏特产网 www.nxhao.cn
10年前的初夏,对于施克俭来说,是一生中最难熬的一个初夏,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初夏。
整整一个多月,他与刻刀、贺兰石、粉尘终日为伴,茶饭不思,夜不能寐,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。
10年后,《牧归》这件蕴涵着宁夏人民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深情厚谊的珍贵礼物、这件施克俭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作品,已经见证了维多利亚海湾的无数回潮汐,目睹了东方之珠回归后的璀璨光华。但老施,却仍然觉得一切像是昨天……
进到小区院子时,老施站在窗口热情地招呼着我们。
这位现今宁夏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自从完成《牧归》后,几乎就成为一位隐士,依旧醉心于雕刻创作,但却少了很多与外界的交流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寻找他用了很长时间。当在区政府、地矿局等部门仅仅获得了一个根本不可用的线索后,我们放弃了这种寻找办法,试着拨通了114。我们终于明白,有的事之所以困难,是因为人们没找到正确的办法。
按照114提供的电话,我们顺利地联系到了施克俭。
工艺美术大师的居所非常俭朴,不大的空间中还包括他的工作室,交谈就开始了。
 |
 |
施克俭夫妇为我们讲述《牧归》 |
施克俭家中的工作台 |
记者:您是怎么接到这个崇高任务的?当时心情怎么样?
施克俭:当时我在自治区工艺美术公司工作,公司领导接到了自治区轻纺厅的通知,之后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。当时应该是1997年3月中旬,听到这个消息,我脑子里马上像把弦绷紧了一样,就在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,很快自己就进入状态。
记者:从接手到完工用了多久?您当时每天的状态是怎样的?
施克俭:从接手到完工用了一个月零九天。石材交到我手中是4月底,5月1日起我开始正式雕刻《牧归》,当时有一个助手帮我做了一些前期的基础工作。5月20日大体轮廓基本出来了,我把石头搬回自己家,开始干细活儿。那时我很紧张,每天就睡2个小时。
记者:听说您在《牧归》的雕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,这些事最终导致《牧归》成型后与原来的设计图产生了变化。
施克俭:这块石材是我从事贺兰石工艺设计40多年来见到的最好的一块,到现在我也没遇到过比它更好的。一般的贺兰石只有8层俏色 (贺兰石横截面颜色的层次,由紫色与绿色构成),但这块石头有10层俏色。当时在雕刻的最后阶段,我本来计划把牛和牧童后面的景致做得更立体一些,没想到一敲打,竟然又出现了一层俏色,显露出了一个月亮的图形。我想这和香港回归的时间很吻合,寓意很美好,就保留了下来。按照原来的设计,画面应该说比较简单,就是牧童周围有一些祥云。然而这块石材尤其是牧童周围俏色很多,非常漂亮,不加以利用太可惜,我就根据其形状特点加刻了松树、瀑布等景致。这样一来,作品的层次感强了许多,而且整体非常大气美观。还有一个变化就是,原来计划在作品上镌刻一些字样,后来因为画面的要求,就在底下做了一个底座,把要写的内容刻了上去。
记者:作品完成后,您是不是精神上获得了巨大的释放?
施克俭:当时交工的时间定在6月9日,白天自治区政府就派专人专车来接作品,我记得政府的人一直等到凌晨3点作品最后完成。当时由于政府还要召开专门会议审定,所以当天我并没有放松的感觉,因为这个石材只有一块,绝不允许有任何闪失。第二天获知通过后,我才觉得压力没了,休息了整整一周。
对于《牧归》,老施当年心中曾有一个小小的遗憾:“如果石材能再大一些,作品可能就更完美了。”不过当《牧归》创作完成后,加底座和托架的重量竟然是99斤,“九九归一”的吉祥寓意令老施的遗憾顿时化为乌有。
《牧归》是由生成于14亿年前的宁夏“五宝”之一的“蓝宝”贺兰石精雕细刻而成的精美工艺品。它运用中国书画艺术中传统的写意手法,用浮雕形式凸现一手持长笛的牧童,倚坐牛背,踏月而归。画面中,右上空一轮圆月皎洁,左上空青山飞瀑,松柏世青,流云缠绵,呈现一幅田园风光,寓意香港在牛年回归祖国。整块石雕形状与港岛地图形似。作品背面阴刻着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朝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,深切表达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对香港回归后的美好祝愿。
来源:新消息报 (贺璐璐 马伟) 2007-6-28
相关链接
贺兰石雕《牧归》——宁夏赠送香港的珍贵礼物
回归时刻:32件国宝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
那个难熬而幸福的初夏—访贺兰石雕《牧归》缔造者施克俭
贺兰石雕《牧归》出炉前后不为人知的细节
|